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越是去产能,产能过剩越严重,越是下决心要打僵尸,僵尸却越变越多?
“打僵尸”对于当前中国的经济来说有多重要?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向公众强调过清除“僵尸企业”的重要性,逐步让效率低下、规模庞大、产能过剩的企业退出市场。未来,考核经济转型绩效的重要指标在于:如何去除过剩产能的任务,如何让综合效益低下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让合理产能以“债转股”的形态继续留在市场上。
纺织惨成“僵尸企业”?
武汉江南集团负债8.9亿,重组!
武汉江南集团是由武汉第二棉纺织厂组建成立的一家国有纺织企业,在册职工为1465人。截至2015年底,公司负债8.9亿元,净资产为-3360多万元,陷入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局面。
去年,托管武汉市数十家国有工业企业的武汉市工业控股集团,对下属包括江南集团在内的3家“僵尸企业”进行清理处置。江南集团将纺织主业及其有效资产组建并转移至新企业,与另一家知名纺织国企裕大华集团重组,并将1000名职工分流至新企业,由此完成“僵尸企业”的辅业剥离与人员安置,从而实现新生。
广州中院清产庭敲响第一槌!
广东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成立于1986年2月21日,注册资本4678万元,属全民所有制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批发及代销纺织原料、纺织品等。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广东省广业纺织物流产业有限公司作为其债权人向法院提出对省纺织公司进行破产清算。这是自2016年12月30日成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以来,广州中院收到的第一件破产案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公司即已停止经营。2003年因政策调整,该公司交由上级单位托管,并且被批准在三年内实施关闭退出。但因拖欠巨额债务,且涉及离退休人员住房安置、退休养老问题等客观原因,公司一直没有实施关闭,其名下也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据其自行统计,截至 2015年12月31日,省纺织公司资产总额35114.4万元,负债总额35676.44万元,属于资不抵债。
柯桥三年处置僵尸企业187家!
曾经,陷入担保链、资金链危机的一大批企业,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柯桥工业经济喘不过气来。柯桥企业的“冰河期”,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当时外需低迷、银根紧缩,加之有些企业盲目投资,以华联三鑫为代表的一批柯桥企业陷入困境。
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柯桥陷入困境的化纤等行业企业越来越多。全区陷入“两链”危机的企业最多时有77家,涉及债务超过200亿元,全区信贷不良率一度达到4.1%。
2014年到2016年,柯桥处置僵尸企业187家,核销不良贷款276亿元,不良率下降到去年的2.96%。出清僵尸企业的同时,柯桥近年来开展印染行业“亮剑行动”、小微排污企业整治,通过治水治气倒逼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印染企业69家,淘汰落后印染设备3047台(套),淘汰落后印染产能45亿米,印染企业用地减少6900亩……企业死了一批,但要素活了大片。
“打僵尸”,或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结合事实,再联系郭树清的话,我们不难理解:
中国企业负债普遍过高,造成了银行金融风险加大,其中尤其以国企负债数量特别庞大。要想逐渐去除这种系统性风险,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救助扶持。但这里存在一个标准,即有关部门会出手相助的,是国有企业中竞争力较好、未来仍有发展前景的,而对于实在“扶不上墙”、竞争力低下的高负债国有企业,则会让市场机制将其淘汰。
这就是企业层面的去泡沫和去产能政策,不过,这里边存在有很多问题未解决,“打僵尸”或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首先来说,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僵尸企业”准确的定义。所谓僵尸企业(zombie company)是指那些无法继续正常经营、应该破产却又靠借债或政府资助而没有破产的企业。最早,这个词汇来自于泡沫经济过后日本“失落的十年”,彼时日本就有许多僵尸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吸血”度日。这一类企业无疑显著的拉低了社会平均生产力,使得经济丧失活力,如果一个经济体中这类企业过多,时间过长,整个经济体都将会受其感染,变成“僵尸经济”。
不过,以上的说法只是一种文字描述,对于这类企业是否存在一个量化的、严谨的定义呢?根据官方定义,所谓僵尸企业有两条特征,第一是“连续3年以上持续亏损”,第二是“不符合结构调整的企业”。凡是符合次两条特征的按理说都应该被市场清除。而实际情况,却远远不是这样。
另外,这样的企业有多少呢?根据人民大学国家战略发展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0到2013年间,中国大陆的“僵尸企业”比例呈现最高值,此后呈略微下降趋势,目前的“僵尸企业”比例下降到约为7.51%。在这些效率低下,负债率非常高的僵尸企业中,有超过23%的企业都是所谓的“老国企”,其成立时间都超过三十年以上。
过去至少5次把去产能作为核心施政目标,但“僵尸”越打越多了
根据以上这些特征,我们找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僵尸企业实际上就是国企中的一部分。我们也对这些大而不倒的企业并不陌生。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僵尸企业”曾以“困难国有企业”的面目出现过。1993 年国有企业中亏损户数超过11万户,煤炭、纺织、粮食及城市公用部门全行业亏损。是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7%,央企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90%。当时的政府一方面对企业进行救助,也开启了国企的改革,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下岗潮”由此来临。不少工人丢了饭碗,但“僵尸企业”依然没有被市场淘汰。
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打僵尸”的举动时有发生。粗略统计,2000年到2015年国务院针对去产能共发布17份文件,工信部、发改委等职能部门针对具体行业共发布23份“去产能”的指导性意见。国家至少有5次把去产能作为核心施政目标,分别在2004年4月、2006年3月、2009年9月、2010年4月和2013年4月。
但是,这些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以钢铁行业为例,2004年首次提出要限制钢铁行业产能的时候,粗钢当年的产量为2.8亿吨,十年后的2013 年,国家已经第五次提出要加大钢铁行业去产能力度,但是粗钢当年的产量已上涨到7.8亿吨,产量比十年前增加了5亿吨,增幅为178%。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情况也大多是如此。
越是去产能,产能过剩越严重,越是下决心要打僵尸,僵尸却越变越多?
一方面是不容易被打死,一方面是“僵尸”想死都死不了
为什么“僵尸”越打越多呢?并不是由于僵尸企业突然之间改善生产水平,变为高效经营的企业了,而是因为它们和很多部门之间有很强的“特殊关系”,使得其很不容易被打死。甚至在有些时候,僵尸企业想死都死不了。
这些所谓的“僵尸企业”的出现,实际上其经营业务都是围绕基建、房产等行业。如上文举例,僵尸企业最多的地方在于煤炭、水泥、玻璃、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与铁公基建设、房地产开发紧密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地方层面越是大搞开发,大兴土木,那么“僵尸企业”就有存在的价值,甚至在一段时期之内还会是“活力企业”。
不过,这类靠接受外力支持的“活力”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基建收回成本极慢、甚至根本无法回本,而土地总不可能用无止尽的开发,因此,经营一段时间以后,“活力”往往会消失,企业又会回到不死不活的“僵尸”状态。
它们和借贷的银行关系非比寻常。
虽然说僵尸企业的利润率不高,仅仅足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甚至连还利息都有问题,造成债务违约,但是它们和银行的关系却往往出奇的好。经营效率越低,其获得的银行贷款往往越多,利息往往也很低,银行似乎愿意把钱借给没有效率的“僵尸企业”。这乍听起来有些反常理。银行为何要做亏本生意呢?但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答案就截然不同。
无疑,“僵尸企业”的存在对经济形成了拖累。但因为这些企业属于国有产权,其经营的项目也多与地方开发、基础建设有关,那么,它们就理应受到某种保护。保护这些企业的办法,主要就是银行依靠给他们输血,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
也就是说,银行通过经营其他业务盈利,然后在不断的补偿给这些企业,让它们可以一直存活下去。从某种角度看,这些“僵尸企业”对基础建设“有功”,而且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输血让它们继续活着,总是比让它们倒闭要对社会更有益。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一般国际上对于“僵尸企业”的判断,不仅仅是参考其经营效率,是否亏损,而是要看它们和银行之间是 否存在“不正常的借贷关系”。说通俗点,如果一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将要倒闭,那么它还不能被称为僵尸企业,如果一个企业横看竖看都要倒闭,但却偏偏周围有一堆人心甘情愿给它输血,养着它,这才叫真正的“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想死也死不了的状况,现在会彻底改变吗?
从各地公布的处置“僵尸企业”成绩单看,决心很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吉林、河北、山东、浙江、广东等14个地方明确提出处置“僵尸企业”。其中,一些地方还列出处置“僵尸企业”的具体数量目标。
比如,河北计划完成4家钢铁“僵尸企业”出清;浙江省完成处置300家“僵尸企业”。山东省在去年处置完成第一批125家的基础上,计划在2017年完成处置的第二批 “僵尸企业”124户。湖南今年要完成省级层面“僵尸企业”清理任务的50%。
处置“僵尸企业”,也成为各地国资系统今年的工作重点。据统计,2016年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共退出“僵尸企业”55户,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998人。北京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北京市将加快退出“僵尸企业”,重点退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吊销营业执照及四级以下管理失控的企业,目标是完成50户以上“僵尸企业”的退出。
湖北省计划今年内力争退出剩余30家省属国资“僵尸企业”,实现省属国资“僵尸企业”全部退出。负责省属“僵尸企业”处置的湖北省宏泰托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杰表示,从去年到现在,宏泰已注销20家省属国资“僵尸企业”,通过资产划拨、整合、合作处置、拍卖处置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针对“僵尸企业”的不同状况,湖北省采取挂牌转让一批、关闭注销一批、兼并重组一批等不同方式完成清理处置。比如,对常年亏损、资产质量差的华联楚天、糖酒副食品公司等多家企业,采取挂牌转让;对主业清晰、运营能力较强的理化测试中心、省轻工院等企业,通过股权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管理层持股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
“拔管”的警惕!
路透社的评论说,中国正下决心告别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枝剪”此前积累的大量过剩产能亦成为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在这个背景下,似乎“打僵尸”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但这意味着要拔掉地方政府对这些企业的“输氧管”,并且拔掉银行给企业建立的“输血管”。
这两根“管子”一拔掉,将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就业市场产生何等影响?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