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一、行业回暖迹象明显
化工行业在2016年度以及2017年一季度中整体发展情况稳定良好,收入增速、利润增速、盈利能力、资本投资等各项指标皆向好提升。2016全年、2017年第一季,中信分类的基础化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552亿元、2630亿元,同比增长11.57%、43.16%,实现归母净利分别为419亿元、176亿元,同比增长19.90%、99.68%。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大多数子行业ROE呈现正增长,全部子行业毛利率均有提升。全行业杠杆率降低,资本投资加大。2017年第一季业绩较2016年出现显著提升,化工行业回暖迹象明显。
二、看好亮点突出的子行业
看好亮点突出的子行业:农药、纯碱、聚氨酯、氯碱、氟化工板块。在需求尚不明朗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寻找自身供需偏紧、支撑行业景气向上的子行业,我们认为环保和高开工率是两条大的主线。环保重点督查下,高污染行业去产能效果明显,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农药、聚氨酯、氯碱等子行业受益。高开工率下的周期或季节性景气度复苏,供给端出清的纯碱、需求旺季到来的氟化工板块受益。
三、关注第一季归母净利增长显著的子行业
关注2017年第一季归母净利增长显著的子行业:氮肥、涂料涂漆板块。2017年第一季,氮肥、涂料涂漆的归母净利增长分别为1302.8%、1203.7%。基于去年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去产能、调结构、降成本等艰巨任务压力下,氮肥、染料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逐渐缓解,在周期性需求旺季到来之下厂商提价意愿强,在一段时期内价格有望持续走高。
四、持续推荐基本面优质、具备成长性的化工股
1、周期品:看好两条主线
强周期化工品按照原材料可分为原油、天然气、煤炭、生物质、矿石等。我们认为在需求尚不明朗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寻找自身供需偏紧、支撑行业景气向上的子行业,我们认为高开工率和环保是两条大的主线。
环保收缩方向建议重点关注农药原药、炭黑、橡胶助剂、ADC发泡剂等高污染行业龙头,选股思路可精练为“国企强于非国企”和“龙头强于非龙头”。高开工率方向建议重点关注供给端出清的纯碱、需求有增长的粘胶短纤。
周期子行业分化,部分化工品景气周期持续,包括农药(辉丰股份、湖南海利、扬农化工、长青股份、中旗股份、利尔化学)、纯碱(双环科技、三友化工)、聚氨酯(万华化学)、尿素(湖北宜化、华鲁恒升)、橡胶助剂及炭黑(阳谷华泰、黑猫股份)、涤纶长丝(桐昆股份、海利得)、粘胶(三友化工、南京化纤).
2、非周期品:看好进口替代品
国内化工品强项在于大宗品,精细化工品全球竞争力尚有进步空间,尤其是新材料、电子化学品、汽车用精细化工品等领域。我们认为走进口替代路线的国产化率有提升空间的精细化工品值得重点关注。
新材料范围广阔,新型纤维、新型膜材料、新能源化学品、3D打印材料、氢材料、信息材料和石墨烯等方面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全球电子产业向中国转移浪潮中和国家芯片国产化趋势下,电子化学品是化工领域的明星方向,具体包括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气体、新型膜材料、环氧塑封料等。其他看好方向还包括用食盐专营放开、二胎时代纸尿部分化工公司成长性突出,我们建议关注新材料(万润股份、国恩股份、道恩股份、新纶科技)、湿电子化学品(江化微)、PI 膜材料(时代新材)、轨交材料(天晟新材)、食用盐及天然气(云南能投)、食品添加剂(金禾实业、醋化股份).
3、石油化工:看好车用润滑油市场
从2016年主营企业业绩来看,油价55美元附近中石油等企业开始扭亏为盈,同时下游化工品也获得明显的价差支撑,煤化工(含甲醇)等也具备盈利能力。我们预计中长期内油价窄幅震荡,排除战事等突发影响,油价中枢在50-55美元区间。
对于国内炼油企业来说,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若油价快速上涨超过60美元,来自国内煤制油及欧美天然气化工的竞争压力加大,综合来看,当前是炼化企业的黄金时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盈利突出,而相对较低的中间品价格、越来越严的环保要求和油品升级换代三方面压力加速落后产能淘汰,是改革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窗口。
2016年,国内润滑油总产量为687万吨,同比增长1.85%,车用润滑油占润滑油总体消费量约55%,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车用润滑油的看点主要来自于三大部分:(1)车辆保有量增长强劲。中国汽车协会数据,2016年全国乘用车产量2442万辆,商用车产量369万辆;柴油车产量合计 275.6万辆,汽油车产量合计 2474.6万辆。(2)油品升级换代加速。2020年将要实施国 VI法规是全球最严格的排放法规,必将加速发动机增压直喷和小型化发展,带动高端发动机油的需求增长。发动机技术更新加大对高级别油品的需求。(3)国产品牌替代进口潜力巨大。进口品牌终端渠道布局较早,占乘用车终端服务高端用油份额超过80%,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相比,最高质量级别零售价差超过 50%。润滑油除少量产品外,多数成熟产品同质化明显,国产品牌存在巨大的替代性增长空间。我们建议关注康普顿、龙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