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南通现代纺织产业
强链补链高质量发展的
新动能、新平台
今年初,南通市委、市政府以更高站位落实国家战略,提出以“大通州湾”思维统筹推进全市域的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发展,着力构建市级统筹、各板块共同参与的开发建设新格局,推动沿海港口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资源“一本账”,整体联动、错位发展。通州湾基于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通江通海的优越区位条件和江海相连的天然资源禀赋,成为南通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主战场和增长极。
“天地之大德曰生”。百余年前,张謇先生创建大生纱厂,织就了“纺织之乡”生生不息的锦绣华章。今天,承载百万江海儿女优江拓海梦想的通州湾,正秉承张謇先生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创业精神,坚定扛起建设南通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重要支撑的时代重任,具备了服务南通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基因。
一是产业优势。百年来,通州湾206公里海岸线上星罗棋布的优质棉花基地串联起南通纺织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当前,通州湾围绕现代纺织、纤维新材料方向,已吸引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布局。总投资超100亿元的华峰超纤材料项目,一期已形成年产7500万米产业用非织造布超纤材料生产规模。总投资超200亿元的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具备年产500万吨PTA及240万吨新型功能纤维生产能力;总投资165亿元的台中化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已开始试生产,为长丝织造、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工程塑料等下游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交通优势。通州湾具有江海联运与空铁枢纽于一体的多重优势。公路方面,有海启、通洋、宁启、通州湾高速等四条高速连接线。铁路方面,洋吕铁路和疏港铁路构成了贯穿通州湾的疏港铁路线。水路方面,内河连接通海港区,实现通州湾港口与长江黄金水道密切相连。港口方面,开放口岸能效已逐步显现。机场方面,150公里范围内有浦东机场、兴东机场以及即将开建的南通新机场等3大机场,到新机场的距离仅20余公里,到兴东机场距离也不超50公里。
三是市场优势。以通州湾为起点,3小时内北可至盐宿淮徐、西可通扬泰宁马、南可达沪杭越甬,范围内具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供应链中心、集聚度最高的终端市场和最庞大的消费群体。通过铁路系统,可无缝对接欧亚大陆桥,产品直达欧洲。随着新出海口的全力推进,更将成为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力、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自由贸易新窗口。
四是成本优势。通州湾拥有广阔的腹地资源,产业用地具有无可置疑的性价比优势。通州湾具备江海河、公铁水、海陆空多式联运集成优势,物流运输成本低廉。通州湾水资源丰富,地表工业用水可极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五是人才优势。通州湾及周边拥有各类纺织教育科研机构100余家,与东华大学、中国纺织规划院等相继建立政校企合作平台,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也可以为企业订单式培养高素质技工人才,企业用工成本较低、稳定性强。
六是服务优势。通州湾持续强化从企业注册开办起贯穿建设、投产、发展、壮大等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企业在通州湾加快起步、做大做强。积极构建项目招引服务中心、项目审批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三中心三专员”全链服务体系,坚持为项目提供从洽谈、签约、审批、建设、竣工、达产等全链条、全流程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按照市委、市政府“绿色、现代、科技、精致”的理念,通州湾港口开发建设委员会紧扣全市“六园一链”错位协同发展,坚持国际标准、集聚集约、特色鲜明原则,规划建设“通州湾示范区现代纺织产业园”“洋口港纤维新材料产业园”,补强补齐高端面料处理、纤维新材料两大关键环节,推动完善全市现代纺织全产业链体系,打造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通州湾纺织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基地。
通州湾示范区现代纺织产业园
产业园总体定位以高端面料处理为核心,布局国际国内以纺织成品为终端产品的大型长流程企业、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引进高端面料及上下游延伸产业,服务南通家纺产业高端面料处理技术转型升级,打造国家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先导区。
目标建成三大基地:
国家高端面料产业创新基地,以家纺服装面料染色、功能性后整理为重点,推进少水无水染整新技术孵化,实现终端品牌主导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发展。
亚太地区高品质家用纺织品制造基地,以高档家纺面料生产为重点,推进家纺行业全产业链、品牌企业集聚,建设以销定产、快速反应的“家纺家居柔性供应链”。
全球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创新基地,以军民融合纺织品、公共领域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研发生产大健康、高性能防护用纺织品,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创新集群。
产业园规划总面积9.3 平方公里
规划形成“双核、双片区”空间格局
1.双核为公共服务核和形象展示核,规划面积500亩。公共服务核主要建设综合研发服务中心,支持企业与知名纺织高校合作培育人才,适度配套商务生活功能,构筑家纺、染整人才培养和服务高地;形象展示核设立高端面料及终端产品体验馆,建立品牌推广中心,增强新品展示体验,培育做强自有品牌。
2.高端面料处理与产业延伸片区,规划面积7500亩,主要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染整,实施染化料自动配色系统和能级三级计量管理,推动印染产业向创新、集聚、绿色、高端转型升级。延伸布局装饰用高端家用纺织品企业,拓展功能性、时装化家纺生产,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引进培育知名品牌。
3.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区,规划面积6000亩,主要布局医疗卫生、航空航天为重点的军民融合纺织品、应急和公共安全领域产业用纺织品,推进现有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新动能。
项目入园标准:一是工艺设备高于行业规范标准。二是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三是亩均税收不低于20万元。四是项目规划设计容积率1.3以上,除特殊设备工艺外,厂房原则上不低于三层。五是优先支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的面料处理企业入驻,染整工序实际使用面积原则上不超过厂房总面积的60%。
洋口港纤维新材料产业园
产业园的总体定位,以化纤产业为基础产业,主要发展加弹、长丝织造、印染延伸产业链,主攻以长丝织造为核心的纤维新材料产业链。目标建成三大基地:
长三角北翼纤维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基地,依托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吸引聚酯、聚酰胺及产业链下游企业入驻,发展功能性、差别化涤纶长丝、锦纶长丝以及下游配套纺织产业,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南通纤维新材料产业强劲增长极,发挥现有新材料产业资源优势,发展功能性、差别化化学纤维的纺丝、加弹、织造、少水印染以及产业用纺织品、工程塑料等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引领全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承接全国纺织产业转移优质产能新基地,集聚智能化、绿色化先进制造产业项目,完善纤维新材料产业链条,搭建协同创新、上下游互动服务平台,增强行业优质产能吸引力。
产业园规划总面积9.4平方公里
规划形成“一核、四片区”空间格局
1.公共服务中心。规划面积135亩,建设纤维材料研究中心、高端面料设计中心、绿色染整研究院,打造纺织品检验检测、展览展示、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
2.化纤区。规划面积392亩,主要利用PTA、己内酰胺等发展聚酯、聚酰胺及涤纶长丝、尼龙6工程塑料。
3.加弹织造区。规划面积3153亩,主要将上游生产的化纤长丝直接或加弹后织成坯布。
4.印染区。规划面积417亩,主要将上游的部分坯布经漂白、染色、印花、整理等工序加工为成品布。
5.终端制品区。规划面积504亩,主要生产窗帘布艺制品、功能性仿真服用面料、高性能产业用面料和制品。
项目入园标准:一是化纤类,聚酯项目、涤纶长丝项目、聚酰胺项目、尼龙6长丝项目单线生产能力分别不小于20万吨、10万吨、10万吨和2万吨/年。二是加弹织造类,加弹项目、长丝织造项目、经编项目生产能力分别不少于10台加弹机、200台织机和10台经编机。三是染整类,棉、化纤机织物,麻、丝绸机织物,毛机织物和针织布设计年生产能力分别不小于6000万米、4000万米、400万米、6000吨和5000吨/年。
来源:印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