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据海关统计,9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全面向好,纺织服装出口28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其中纺织品出口131.5亿美元,同比增长35.8%,服装出口152.2亿美元,同比增长6.2%。
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印度、巴基斯坦、南美等部分国家因疫情失控导致欧美订单回流及全球经济、消费艰难复苏的大背景下,我国纺服出口终于迎来“报复性”增长,“金九银十”不仅如期而至,而且外贸订单的回暖势头、国外品牌商和零售商的下单热情都超出了国内大部分纺织品、服装企业的预期。
广东、江浙等地部分服装企业甚至表示,自9月中旬以来订单快速增长,排单期延长至11月中旬,国庆节期间机器满负荷运转,工人基本都没有放假。
“封盘不报价”再次出现:上游坐地起价,下游为原料预期涨价买单!
有些棉花/棉纱贸易商,在鼓动同行“封盘不报价”的同时,自己却在悄悄地销售库存的棉花和棉纱,而且量还不小呢。
在棉纺厂做调研时,现场见到大棉商和国外棉商却在积极地卖棉花(大棉商都有契约精神,看中维护和客户的长线关系,小棉商就只能呵呵啦)。最近保税区进口棉花销售得很快,就说明这个问题了。有部电影《闪闪的红星》看过吧,黑心的米店老板挂出“今日无米”的牌子,其实米店老板的仓库里和码头上,还是有很多“米”的,只是想坐地起价,待价而沽而已。
下游棉纺厂和织布厂好了,上游原料商才会好,唇齿相依。通过棉纺工厂了解到,如果原料价格再上涨,那么,纺纱厂就会面对“纺一吨纱就亏一千元”的尴尬局面,长期下去,有的老板只能关闭部分的生产车间,以求“少亏点”,相应的也会影响到棉花消费量。
还有,最近棉花交易“毁约”情况有上升,为了区区几十元或者一二百的价差,个别的棉花商就毁约,坦率地说,今日你“毁约”不卖,等到不久的将来棉花价格下跌,失去的市场和客户,就很难再回来了。信息社会,网络发达,“毁约者”不到十分钟,大家都知道了。
在最近的环境下,棉纺厂原料采购意愿有所增加,接触到的几个大的棉纺厂的原料库存数量已经从20天增加到35天,有个别的也为了棉纱品质的稳定和一致,原料库存增加到45天左右。小编也了解到,这种现象同样也在聚酯行业出现。
国庆节过成了“春节”,"报复性反弹"下的后期购买力隐忧
最近,市场价格上涨主要原因:
一是“双11”、感恩节、圣诞节的订单“扎堆”到来;再叠加2020年上半年被压抑、被弱化的消费热情得到释放,纺服出口出现“蹿升”并不奇怪;
二是部分国外采购商、零售商担心欧美、东南亚各国秋冬季新冠疫情二次爆发,各国各地方政府疫情防控再次升级,对贸易、运输、生产等造成影响,因此提前下单,囤积纺织品服装待售(欧美等国线上生意同样火爆);
三是相较印巴、越南等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中国厂家“小单快反”;快速设计、加工、运输、交货的能力大大领先于东南亚、南美等国同行,在疫情不确定性大、地缘政冶风险高及原油、原料等波动比较大的前提下,外贸订单“大货供给,长周期”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目前只有产业链配套、工人技术成熟、交货能力强的中国纺服企业能满足国外采购商、零售商的要求;
四是一些美国品牌企业、贸易商担心11月份以后美国政府对新疆棉花产品实施广泛进口禁令,对纺服进口成本、数量、品质等造成冲击,因此9/10月份抓紧下单给中国供货商、代加工企业,并要求11月下旬前了单、发运。
但企业对未来的忧患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的下游复苏,是属于"报复性反弹",被压抑很久的"购买力"需要释放出来,例如,中国人把这次的国庆节过成了“春节”。
2、目前的下游抢原料现象,可能是一种统计学上的"幸存者偏差“现象 ,很多媒体上的"订单爆满的企业....是在前期一些其他的企业关门倒闭的基础上幸存下来企业,你想啊,十家企业倒闭了四家,“幸存”的下来的企业,生意当然“火爆”啦,如果从2020整年度看,订单量还不到2019年同期用量的八成。未来,新冠疫情将长期存在,对经济的打击也是的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的疫情的反反复复,对纺织消费量是个不小的挑战。
3、9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化纤类、混纺类产品的出口、发运增长幅度要高于棉纺织制品,对东盟、中东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形势要明显好于对欧美市场;中高端纺服出口数量、金额增长幅度也落后于低端产品,因此“报复性”出口增长的背后是外贸企业利润不高、同比下降甚至“赔本赚吆喝”。
江苏南京某外向型企业表示,一方面近期棉花、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等原料纷纷大幅提涨导致纱线、坯布、面料等各环节“涨”声一片,8/9月份接的出口订单微薄的利润已被吞噬殆尽,执行合同或不执行合同都面临亏损;另一方面自6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截至目前累计升值超过6%),其中10月9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补涨逾1100点,目前在岸离岸汇率均升破6.70关口,创17个月来新高,导致不仅前期订单交货压力上升,而且接12/1月外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几天,最开心的不是"捂盘不买”或者“坐地起价”的贸易商,而是那些"顺价销售,悄悄得去库存的那些“拎得清”贸易商。销售了原料,保住了市场。因此建议:有货赶紧卖,不要赌未来。此刻你“封盘不报价”,等到原料回落时,纺织厂估计也会同样对待你。
来源:化纤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