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染化交易市场!   请登录   预注册
 
 关于平台

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10天内染费两度上调,加价无处不在!今年是“假冷冬”?服装业这一波火爆行情能持续多久?
2020年10月29日 08:42 dyeschem.dazpin.com

国庆前后纺织市场订单突然出现了今年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坯布厂每天几万米、十几万米的走货变得稀疏平常,染厂更是一雪前耻,终于开启了今年的第一波涨价潮。于是乎节后的的纺织人朋友圈里到处可见各种染费涨价通知单,当然这也是合理的,毕竟沉寂了大半年的染厂基本都是处于一种低价揽客的状态,长时间处于盈亏边缘的染厂急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染费取消优惠,开启上涨模式也基本都能被市场接受,但短短一个多星期就两次上调染费似乎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平衡成本了,而是赤裸裸的要收割利润的状态。

 

两张涨价通知单出自同一家染厂,在10月11日刚发出了涨价通知还不足十天,第二张涨价通知单就紧随其后,这么频繁的上调染费在染厂里也是不多见的。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的染费上调平缸产品只上调了0.02元/米,溢流缸、气流缸及蒸缸也只是上调0.05元/米而已。可第二次染费上涨力度显然要大得多,平缸产品上调了0.05元/米,溢流缸、气流缸及蒸缸上调0.1元/米,第二次是第一次幅度的两倍以上。

 

虽然染厂方面一再强调是为了缓解成本压力,但相隔10天不到的两次上调就不是简单的平衡成本问题了,第一次或许还可以借成本知名,但紧接其后的第二次就有点师出无名了。

 

敢在10天之内两次通知上调染费的染厂确实不多,但却并不阻碍染厂增加染费收入。因为绝大多数染厂都是借着加急、超成本等名义在隐形的上调着染费。染厂如此明里暗里的上调费用,是谁给了它勇气?


订单排队进厂,进仓量远超产能


前一阵子朋友圈里热传的一个视频或许能从侧面告诉我们为什么染厂能够“肆无忌惮”的上调染费。一辆辆装满坯布的卡车急等着进入染厂卸货,在厂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正是染厂高居不下的进仓量,让染厂拥有了调整染费的绝对话语权。

 

据一家染厂负责人介绍,近期厂里的生产状态只能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火爆。厂里的坯布仓库已经堆得满满当当,过道走人都有些费劲,但即使这样每天还有70-80万米坯布进仓。而实际上染厂每天的产能极限只有70万米左右,也就是说现在的厂里是无法满足每天的订单量的,随后染色交期直线上涨。这种爆仓的状态实际上绝大多数染厂都情况类似,也真因为产能无法满足订单,那只能通过涨价来限制一些订单流入,同时增加染厂利润。

 

归根到底,染厂的强势都是来自于客户订单的支持,但是客户订单的这波热潮又能持续多久?归根究底还是要看终端市场行情如何?


国内面料市场的年底补货


同样因为疫情整个上半年订单数量极其有限,让不少纺织服装企业错过了春夏市场而库存高企。对未来市场缺乏信心导致了现货市场对备货积极性不足,如今积压的补货需求集中爆发,各类订单齐上阵,与当下的冬装面料订单遭遇,一下次就挤爆了市场,达到了今年以来的行情最高峰。

 

现在降温是正常,冷冬还是未知数!


近期我国北方多地降雪、降温就一定是冷冬吗?不少专家认为,今年冬天“拉尼娜”事件只是预测会发生,是否真实会发生还依然是未知数。退一步说,就算今年天是真冷冬,那真的一定会带动服装市场持续热销,面料火爆吗?难说!

疫情不是导致服装业陷入困境主因,冷冬+全球疫情结束也不能拯救服装业。
10月份这一波市场反弹实际上是存在一些质疑的。当前,全球时尚业处于低谷,产能过剩,中国服装行业能否借这波利好行情,持续向好是一个伪命题。把握服饰个性化、衣着品质化的趋势,而不是靠炒作的冷冬、外贸订单,服装业未来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10月行情暴涨的背后,服装行业会迎来“新春”?

 

10月份国内纺织服装产销两旺的情景,让憋了大半年的服装人兴奋了一阵子。大幅降温的确是近期羽绒服、棉衣销量暴涨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宣布,“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再加上台风“灿鸿”即将来袭、北极海冰融化,2020年冬季甚至被预测为近60年来最冷的一年,保暖作用相对较好的羽绒服造抢购也就不足为奇。

 

得益于“全麦面包效应”,羽绒服在很多消费者内心中,与家电、汽车一样是具有耐用品属性的“大件”,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以波司登、加拿大鹅等为代表的高端羽绒服的认同感得到显著提升。在2018年羽绒服市场规模突破千亿之后,仍然以10%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羽绒服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600亿,而全球更是高达1.4万亿。


国内服装市场,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港股服装板块集体走高。10月1日至10月8日期间,李宁涨6.94%,特步国际涨15.28%,安踏体育涨6.43%。A股中一些服装概念股,例如日播时尚、三夫户外、美邦服饰、森马服饰、海澜之家、探路者也掀起了一波回购热潮。

 

而在国际市场,欧盟和日本相继发布了8月份纺织服装零售数据。继7月份欧盟和日本双双呈现纺织服装市场下行趋势后,8月份,欧盟服装零售回升,市场整体规模恢复至去年同期的八成半以上;日本服装零售则继续下降,比7月下降7.3%,但市场规模也恢复至去年同期的八成以上。

 

由于疫情以来本土服装板块表现偏弱的原因集中于零售和库存两方面。8月服装零售表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本土服装消费景气已基本恢复。结合品牌公司经营策略调整及中报数据,创嘉平台认为服装行业库存风险可控且库存压力处于改善区间。


随着双十一的逼近,众多服装企业纷纷提前预热,准备打一场“翻身仗”,似乎预示着服装市场即将度过“寒冬”,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


事实上,自2019年起,全球服装行业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上半年,港A两地15家已经披露了半年报的代表企业中,仅有2家公司取得了归母净利润的正增长,不少知名大龙头下滑均超过50%。


美邦下滑达246.5%,朗姿下滑103%,森马下滑达97%,海澜之家下滑达55.4%,就连不少跨国服饰巨头也因为疫情的来临而被打得措手不及,维多利亚的秘密、美国服饰品牌J.Crew等品牌接二连三传出倒闭破产新闻。Gap、H&M、Zara、无印良品也关闭了全球多家店铺。

 

可以看出疫情并不是导致服装行业式微的唯一原因,所以卫生危机得到控制所带来的这种市场反弹实际上是存在一些质疑的,眼下服装行业的反弹高走是否是一个伪命题,下一个财报季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些答案。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涤纶长丝、布工厂、创嘉IE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