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染化交易市场!   请登录   预注册
 
 关于平台

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招人很难!纺织行业开启“缺工模式”,人力成本飙升超50%,留人或比招人更难!
2020年11月11日 09:20 dyeschem.dazpin.com

10月中国外贸同比增长4.6%,纺织行业成为重要的贡献者。

最新数据显示,前10月中国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增长34.8%,在这背后,包括印度在内的纺织品订单转移国内,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后发现,无论是专家还是企业主,都并不看好这些订单能够在国内长期留住,尤其是一些相对低端的订单,为什么?


一位纺织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关键在于国内纺织行业的人力成本,仍然相对于东南亚等国偏高。而不少企业则表示,目前人力成本已经从数年前占总成本的比重20%-30%,上升到50%-60%,目前来看仍然没有停止上升的趋势。

“5年前,我们工厂员工的人均工资在3000到400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8000元,而且工人对这个提升还不满意,觉得还是太低了。”广州灿萍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陈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是,能够填补人力成本上升的纺织行业产业链上行,目前受到熟练工人紧缺与国内市场培育不完善双重遏制,那些过去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竞争的纺织企业,恐怕难以长期回到旧日的光景。

订单大幅增长,就业明显改善

工厂端的反馈更加明显。河北高阳荣天纺织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欢此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9月以来其外贸订单暴增,而且在内贸批发平台1688上一个月的毛巾订单达到200万条,其中很多是印度转移来的订单,这使得工厂不得不加班加点赶订单,“工人三班倒24小时生产,但工人还是远远不够。”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这与三季度消费回暖和“双11”的刺激有关,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市场已走出疫情带来的深度影响,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95亿元,同比增长3.3%,复苏势头明显加快。

汕头谷饶华通织造内衣厂的赖业鹏介绍,该厂在国内某知名批发网站的线上批发订单10月已出货400万元,日产内衣内裤3万件,“生产和出货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0%以上,几天前我们新招了30多名工人。”

而杭州卢浮服装厂的总经理张达尔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其天猫双11的订单已比去年增长300%,除扩增生产线外,到处都在抢工人,“我们的批发客户多为淘宝网红店和直播带货的播主,目前已生产女装20万件;另外,在1688每天还能接到散客1000多单,所以不得不到处招工来保证生产。”

制造业用工需求的增加,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7亿人,比二季度末增加200万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9月份城镇外来农业户籍人口(主要是进城农民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农民工就业压力明显减轻;7、8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7%、5.6%;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已接近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人力成本大幅上升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优势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提高。调查显示,东南沿海地区纺织厂工人工资集中在5000-10000元,中西部地区工人工资大致在3000-6000元左右。

 “5年前公司的人工成本仅占20%,现在达到了60%。”江苏励强纺织品有限公司老板吴志祥表示。此外,员工不稳定,流动加速产生额外的费用等,也是该公司面对的难题。

陈欢则表示,”工厂5年前的工资还在3000到400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8000元。”

他认为,之所以会上涨这么多,一方面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人口的下降,“比如说我们纺织行业,工作内容很辛苦,80后基本慢慢退下,90后不想做,00后就别想了”。

调查发现,尽管企业老板认为纺织服装业整体薪水已经不低,但是员工对此并不觉得很满意。

梁伟(化名)从事纺织行业17年,在福建工作过9年多,在江苏待过3年,之后在广州和汕头2年,做过挡车、管理和机修,目前在浙江做织布类的工作,负责掌控2台机器。工作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早晚轮班制,假期少,压力不小。

他表示,最初的工资只有4000多元,现在按月算,有9000多元,“一般工人看2台机器,基本工资都是7500元,但技术好的工人能2个人看6台机器,多出7500元,老板会适量给这2人加工资。”

尽管领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多,但梁伟表示,“我做了这么多年,觉得工资没上去。工资上涨的同时,物价也在涨。”

邓健(化名)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从事纺织行业11年,目前在福建的纺织厂当落砂工,工资按计件算,保底1800元,做一两个月是6000元以上,“在纺织行业工作,工资比较稳定,只要上班就不愁没钱花,养家没问题。”

不过,他补充道,“工资虽然涨了,但物价也涨,挣得多花得也多。”

上涨的不仅仅是人力成本,还有原材料的成本。陈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前公司的人工成本大概在30%左右,物料成本为30%,现在人工成本超过50%,甚至达到60%,物料成本也在40%,所以现在的利润点能达到5%都很难,量比较大的还可以赚钱,提价也就难以避免。

陈欢表示,人工成本上涨对纺织行业影响巨大,所需要的生产成本跟着提高,而成本体现在产品价格上,客户自然觉得价格涨得很快,接下来就是订单量减少,“这是几乎影响生存的一个问题,如果成本越来越高,会失去市场,订单往人工成本较低的地方转移,比如东南亚国家。”

他以自家工厂生产的产品为例,虽然向客户解释生产成本上涨了50%,可客户依然要求降价10%,原本产品有30%的利润,降价15%还能承受得住,但在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再降价就很困难。

人工成本不断提升,产品价格却提不上去,利润空间被压缩,导致纺织企业面临压力,目前来看国外转移的纺织订单能留存一些时日,但想长期留存困难重重。

纺织业升级转型痛点

 

人力成本高企,尤其是东部企业人力成本较高,这使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一个是从我国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迁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多个此前以纺织业为主要行业之一的东部城市,很多城市的纺织产业在当地工业的占比都出现下滑。

比如,浙江湖州20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2.4亿元,纺织业51.6亿元;但到2019,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916.9亿元,纺织业只有24.1亿元。在浙江绍兴市,纺织业为当地四大传统产业之一,但是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在纺织服装的多个子品种上出现下滑,比如2015年布的总产量为47.74亿米,到2019年布的产量为13.37亿米。

江苏的情况也是如此,从2018年开始,江苏常州的纺织服装发展有所放缓,2018年下降11.4%,2019年下降6.7%。此外,江苏南通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明,和2015年相比,纱、布、印染布和服装的产量均出现明显下跌。

向纺织服装高端产业链转型,是很多专家给出的意见,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企业发现颇有难度,难度之一是熟练工人短缺。

首先,受困于资金和成本压力,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比如,陈欢的工厂可以招到工人,但无法招到有经验的师傅,让他倍感苦恼。

同时,一些熟练工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较累,并不打算一直干下去。邓健不愿意长期在工厂打工,准备再坚持一两年,存够一二十万就去做点小生意,“打工是没有前途的,工资再高,人也会老的时候,也有干不动的时候,哪有比自己当老板强。”他说。

人工成本上升,缺乏高技术工人,怎么办?应对人力缺乏的一个手段是自动化,但在纺织服装业,这一道路困难重重。

陈欢提出,机器更新换代特别快,一台机器的成本比较高,如果推进自动化,在原来工人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能上升10%-20%,利润点可以维持在10%左右。但如果使用老机器,则达不到上述效果。

吴志祥则准备了应对的方法,包括加强管理,提高设备性能,单位时间内提高效益。此外,增加外包,把附加值不高的外包去,让别人承担人工管理成本,集中精力维护好客户。另外就是加强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变。”

而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梁伟认为,纺织行业实行自动化生产是较难的,“纺织业再怎么还是属于手工,只能说机器设备会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程序是机器代替不了的。而且机器成本也高,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一台。”

另一个问题是,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高端产品市场的成熟度还不高。陈欢坦白,一般中小企业很难生产出高精端自动化制造的产品,主要卡在国内高端产品消费人群不够庞大,高端产品市场尚未成熟,“我们也没办法做出高品质产品,这个需要整个市场的推动。”

开启“缺工模式”,招工难已成常态


10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榜显示,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复苏明显,人才需求旺盛。新进排行的28个职业中,有19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67.9%;短缺程度加大的15个职业中,有5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30%。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三季度中国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三季度蓝领景气度大幅攀升,保就业成效显著。中国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下称“蓝领指数”),达到历史新高3.00,较第二季度1.55有大幅提升,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83。

报告显示,从今年各月的情况来看,春节前后蓝领指数最低,5月开始指数持续上涨,呈V字形上升,并在9月达到历史新高。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目前蓝领就业恢复的情况要好于大学生,但就业质量和结构性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群体收入下降比较明显,一些接触性的行业还没有完全从疫情冲击中走出来。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近日发文介绍,进入三季度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各项经济指标明显改善,这为就业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三季度,工业生产持续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上半年为下降1.3%;消费市场不断好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上半年为下降11.4%,这促进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关于招工难的话题,前几年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这几年到了春节,大家都会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生产型的企业,老板对员工都特别客气,有不少老板帮员工买车票,还有很多老板包车送员工回家,并且还承诺到上班之前再包车接员工回公司,而更多的公司在员工要回家的事实就将返程的车票订好了。老板对员工们突然仁慈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你们明年还来干活。

 

如果时间再往前倒十几年的话,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新闻,基本都是某些老板扣工资,不给发,可现在基本上,这样情况不多了,除了国家对这种拖欠工资行为的严厉打击之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这种拖欠工资的老板,他可能再也招不到工人了。

小编有一些在外面工厂打工的亲戚,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们都会回家去代厂里招工,只要他们去上班的时候,带一个人回厂里,就会得到200不等的奖励,有的人脉关系广的,会带很多人。种种迹象表明,招工,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容易了……

那么,人都去哪里了?


这些年,招工难、留人难、职工队伍老龄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纺织企业,今年是越发的招工难,严重影响了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是伴随着前几年规模不小的产业转移步伐,一些中部省份或者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承接了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纺织服装产业,特别是在中部的人力资源输出大省,工人回流到家乡,重新实现稳定就业,导致了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劳动力短缺。

另外一方面是近几年新兴产业不断涌出,加上今年春节疫情的出现,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电商行业的发展,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需求报告》所显示,2020年将大量招工的会有销售、餐饮服务和快递三大行业。

 

现在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这确实是年轻人的现状,有一个真相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新兴产业正在崛起。面对这样凶猛的冲击,传统制造业如果想与新兴产业抢人,则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才行。

“留人”比“招人”更难


大多数人只意识到工厂"招工难",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工厂"留不住人"。

其实现在的用工荒,其实并不是因为没有人,而是人员与职位并不匹配,其实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从事这些基本的工作的,只是,他们的技能满足不了生产的要求,而现在生产那么紧张,也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人。因此,真正用工荒,主要体现在熟练工和艰苦工种上。

 

纺织工厂的生意可分为旺季和淡季,每年5月1日之前是旺季,订单数量多,需要的工人也多;到了淡季,用工的需求随着订单数量而锐减。

中国纺织业利润薄,因此便只能尽量招聘临时工。结果是绝大多数纺织业在低水平竞争,因为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可能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

偏偏疫情让今年的生产任务变得支离破碎,熟手工人的岗位也流动得更加频繁。当纺织工厂想要扩大招工的时候,却不想熟手工人早就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地招走了。

所以说当下留不住人,才是纺织工厂的问题所在。

毕竟,如果没有能留住人的方式,即便再怎么招人,最后人还是待不了多久就走了。这样的话,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目前来看,从国外转移的纺织服装订单可以“解一时之渴”,国内纺织服装业的长期发展,仍然要在高成本和高质量之间反复平衡,缓慢前行。

来源:印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