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近期纺织一片火爆的景象,让纺织人看到了久违的旺季迹象。
原料市场半天一个价,甚至部分原料厂开始捂盘惜售;面料市场百花齐放,从胆布到仿真丝每种面料都在热销。就连市场上的卡车都异常忙碌,甚至拉货都要排队等车。当然纺织市场的旺季显然并不只有原料以及织造,印染也在节后复工迎来来自己的订单潮。
绍兴、吴江地区印染企业忙开了,有企业生产排到了3月份以后!
除了织厂、贸易商,印染企业也是忙开了!
“今天共有7条印花生产线恢复生产,明天再增加1条,计划到3月初13条印花生产线全面复产。”绍兴永通印花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建木告诉记者,目前员工基本招满,一个老客户今年下了58个柜的订单,生产可以排到3月份以后,“今年也到了收获之年,预计全年销售额能达到7亿元,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
从绍兴马鞍街道了解到,随着“浙能热电”等热电企业恢复供热,正月初十当天集聚区内印染企业开门率已超50%,正月十二左右已经基本全部复产。
订单进仓火爆,车间生产拥挤
虽然织造市场大量订单下达,有一部分是下游客户担心后市价格继续上涨而囤积坯布,但更多的坯布还是流向了各家染厂。
据一家染厂负责人介绍,他们厂里是年初九正式开工的,这个时间相对往年稍微有所提前。确实提前的非常合理,因为年后的订单远超想象,尤其是最近三天,总的坯布进仓量达到了500万米,平均一天都是160多万米。
要知道在去年春节后疫情复工之初,积压了一个春节的订单集中爆发,这家染厂最好的进仓量每天也只有100万米而已。其他全年任何一个时候,都几乎没有再达到100万米的量,但是今年刚开始,就连着几天进仓量超过百万米确实十分罕见。但是目前染厂里的订单过多,也给染厂的生产提出了大问题,因为现在的订单量已经远超染厂消化能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工人还未全部到位
与织造工厂一个工人就能看管几台机器不同,染厂往往是一个到几个工人负责一道工序,而完整地染一匹布需要所有工序的人都到位才可以,考虑到有工人从老家回来比较晚,往年染厂大规模开工往往就要到元宵节之后了。
原料价格大幅上涨
最近市场上最火热的话题应该就是原料价格上涨了,涤纶长丝少的时候每天涨一百,多的时候每天涨三五百,有的时候甚至上午涨完了,下午继续涨,一点都“不讲武德”。从春节放假结束开工到现在,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涤纶长丝价格已经上涨了近1000元/吨,让布老板们大呼吃不消。
面料未动,坯布先行
原料涨那么厉害,坯布的价格自然也要动起来。据小编了解到,从开年到现在,T400坯布的价格上涨已经超过了0.4元/米,常规仿真丝坯布的价格上涨也超过0.3元/米,而且是一天一个价。
不过由于染厂还未开工,面料订单还未开始大规模下达,但是坯布贸易却已经在市场上火热起来了。
但面对大热的行情,有不少纺织人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忧虑。织造企业负责人杨总表示:“现在的原料涨得太疯狂了,根本就不敢多囤。去年年初原料的大跌留下的阴影太深了,然后一整年原料价格都在涨涨跌跌,所以现在基本上接到单子才敢补仓。”
杨总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纺织人的想法,原料现在涨得让人头皮发麻,接下来原料还会继续涨吗?
短期来看,原料价格还有上涨空间
开年以后,随着原料价格飙涨,织造企业开始大量出货,完全就是一副旺季的模样。张总是一家仿真丝企业的负责人,他表示,去年仿真丝行情不好,仓库里堆了接近两个月的库存,结果开年上班才没几天,拿货的人络绎不绝,库存已经去了接近一半。
织造企业的布卖出去了,手头上的资金又充足了,就又会再次购买原料,而原料价格也再次支撑下越来越高,由此产生一个循环。
短期内,这样的循环不容易被打破,原料价格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长期来看,市场需求才是主因
但无论如何,原料价格上涨最终还是需要终端需求的支撑。虽然现阶段在疫苗的作用下,全球新冠肺炎的新增确诊人数已经开始放缓,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对此产生大意。
据印度媒体2月21日报道,印度权威医学研究和临床机构专家古莱里亚表示,在印度各地发现了多达240种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变种,其中一些新型变种可能具有免疫“逃避机制”,一些已经具备抗体或已接种疫苗的人有可能再次感染。
这样的消息给2021年纺织市场的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纺织企业来说,面对原料价格“不讲武德”的大涨,很多时候只能被动接受,把坯布价格被动跟涨。
短期来看,原料价格似乎还没涨到“天花板”,还有向上的动力;长期来看,备原料、备坯布也要量力而行,保证自身的正常经营最重要。
来源:中国绸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