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周一纺织原料价格终于结束了稳定的局面,多家原料厂高调宣布大幅降价!江苏一大厂涤丝下调350-400;绍兴一厂涤丝价格下调200-450;绍兴另一主流大厂FDY下调300;萧山一厂涤丝下调400。
涤丝的价格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震荡之后,终于再次迎来大幅下降。本次原料价格下跌,实际上就是下游纺织行情的一种直观表现,身处旺季时间内的纺织市场,可能还谈不上有多少旺季!
这次涤纶长丝缘何“一反常态”,开始大幅下跌?
3月份,在原料走势不佳的情况下,涤丝工厂报价并未出现大幅下调,整体跌幅明显小于上游原料。因此,月内涤丝现金流持续扩张,POY平均现金流增至950元/吨左右。
由于利润表现良好,3月涤丝工厂供应能力快速恢复,平均开工率达到85%以上,处于历年同期高位水平。与此同时,下游新订单跟进却显得较为缓慢,加之纺企前期多有囤积原料,对目前涤丝价格的接受度不高,采购心态略显犹豫。故月内涤丝工厂出现了累库现象,至3月底,POY工厂平均库存在15天以上。
而如今已到4月中旬,织造工厂的原料库存基本干涸,对于下游织造来说,原材料何时能够回调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聚酯工厂明摆着丰厚的利润不让利于下游,依旧强势挺价换不来织造采购欲望,眼看着织造旺季将要结束,面对虚高的利润、下游不买单的情况,逐渐累高的产品库存压力下,聚酯工厂不得已才开始优惠促销。
织造、印染行情的走弱
四月的纺织市场果然不出所料,并没有比三月行情要好,反而是在逐渐走淡。特别是在欧美疫情还在反复,各国封城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去年大量服装库存还没有消化的情况,终端服装需求整体低迷。不少纺织企业都表示进入四月之后,订单进一步减少了。
织造市场几乎是最先受到影响的纺织环节,整体开机率在年后迅速回升,但这波涨势在三月中下旬便逐渐放缓,到了四月甚至开始拐头向下。特别是长兴、海宁等纺织集群开机率在明显走低。与此同时,印染开机率也在近期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在终端订单萎缩、坯布进仓减少的情况下,印染厂无法像织造那样保持开工生产库存,开机率立刻开始小幅下降。
织造、印染行情的走弱,主要原因是终端服装订单减少造成的,但终端服装订单减少,又离不开原料、面料涨价的原因。据一位纺织贸易商介绍,他们年前谈了一个四面弹订单,总共三四万米,原来这款面料的坯布价格是2.5元/米,但是年后随着原料价格大涨,面料价格已经涨到了3.5元/米,同时因为染费的上涨,这个订单已经完全亏本了。最终他们因为上调价格,客户无法接受而取消了订单。原料涨价导致下游订单减少,下游市场又开始反作用于上游原料市场。
下游订单才是原料持续热销的最强“子弹”
进入4月,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正如近期,有人说纺织厂的生意还不错,也有人说,厂里干了不到一个星期,没有什么生意。部分企业表示,四月前市场行情普遍很好,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已无产品库存。但进入四月,常规产品订单后劲不足,后期行情不明朗;高端产品和非常规小批量产品市场行情可观,订单延续性和效益均不错。
全球服装产业依旧在遭遇疫情冲击,面对如今的市场环境,不少纺织企业正在“咬牙过难关”,而进入4月中旬随着原料促销行情的开始,织布厂补库意愿不断回升。但整体看,坯布、面料等产业链正处逐渐复苏状态,并没有出现大的起色,企业下单、接单仍较谨慎,补库也以刚需为主,仍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但“倒春寒”威力正逐步减弱,终端向原料等中上游传导压力不断缓解。
原料降价是开始?还是终点?
虽然有着种种原因,但是之前价格非常“坚挺”的涤丝价格出现大跌依然让人有些措手不及,纺织人不禁会想,这次的跌价究竟是一个开始,还是终点呢?
对织造企业来说,即使降了一些,对现在原料价格的观感依然是偏高的,只要一天下游的贸易商和面料商不接受上涨后的坯布价格,那原料价格就是难以接受的。此外,很多纺织企业的产品报价从过去的3~7天一报变为一日一报;对于交期长的柔性合同,启用原材料浮动价格机制;短期合同则通过双方协调找到一个价格平衡点,且很多企业执行“订金不到账就不生产,市场趋势不明就不存货”的原则。
对聚酯工厂来说,高昂的纸面利润使得涤丝依然存在下降的空间,相信只要能够带动涤丝产销,聚酯工厂对再降一些价格并不排斥。
综上所述,近日的涤丝降价或许只是一个开始,短期内由于存在下跌预期,纺织企业们也不会一下子突然大批量囤货,但是一旦下游订单情况出现好转,这股降价的势头将会很快被止住,或许原料价格届时就会重新开始反弹。
资料来源:布工厂 、纺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