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3月6日,受疫情影响,杭州四季青一条街暂停营业,3月23日左右部分恢复营业。这对杭州服装业原本是一个好消息。但在3月23日下午两点左右,微信群里开始传: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出现了商户“关档抗议”,还说“闹得最凶的是四季青”。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封闭街口
杭州四季青一条街与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前者是中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年交易额过500亿,江湖上有“中国人均一件衣服来自四季青”的说法。后者拥有上千家档口,亦不可小觑。在全国服装产业,它们所代表的杭州服装批发产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让我们再把视野放大一些,从全国来看,整个3月,堪称是中国服装市场的停摆月。
受疫情影响的服装市场不止杭州的两个,而是遍及浙江湖州、广东东莞、广州、深圳、山东即墨等全国知名的服装市场。
◎ 中国童装之都——浙江湖州织里:3月8日休市,3月25日解封。
◎ 全国最大服装市场之一——山东即墨服装市场:3月13日休市,3月26日复市。
◎ 全国针织毛衣生产、销售集散地——东莞大朗:2月24日封控,3月29日解封。
◎ 广州主要服装批发城——白马、壹马、红棉、天马、西郊、金象:3月9日封控,3月23日相继恢复。
◎ 外贸、原创服装中高端市场——深圳南油服装市场:3月14日休市,3月24日解封。
……
此外,据财信证券,2022年1—2月,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12.20%,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12.30%,与近些年来比,大体呈下行趋势,而在吃、用、穿类中,穿类同比增长为3.9%,远不及吃类的12.7%和用类的15.10%,表现较弱。
分析称,今年以来疫情反复,终端消费疲软。以及天气反复,冬春季的服装供需错配,消费意愿有所降低。
而服装市场的疫情,直接导致了纺织产业链的连环效应,纺织行业以往该来的订单却迟迟没有来。然而服装市场的影响仅仅是重要因素,还夹杂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纵观国际形势
1、美国抵制新疆棉
美国限制新疆棉使用,使得可用棉花资源减少,受美元大放水影响,全球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原料全线爆涨,美棉从80多美分到现在的142多美分/磅,订单成本增加。
2、溯源问题
国外品牌尤其是美国品牌基于担心海关进行棉花基因测试的风险,不敢把单下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外棉的份额越来越少,很多订单因为溯源问题无法完成,最终只得放弃。
3、俄乌战争
随着俄乌开战,各国纷纷站队表态,对外贸订单的制裁也更加严厉。早在去年10月,美国就提高了输美纺织品的监管检查力度,对新疆棉更是严格控制。而这波中美贸易战,也将在3月4月 5月份有更明显的体现。
放眼国内市场
1、疫情仍在持续蔓延
我国疫情呈现多点反弹的趋势,给市场复苏与供应链稳定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疫情当下,食品消费为主导,纺织品消费(去除必需品消费)为辅,也是纺织品订单减少的原因之一。中国的防疫政策,致使我们中国的业务人员无法出国和外商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外商到中国28天的隔离期,更是限制了国外客商到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2、高物流成本持续上演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尤其是2021年,“一柜难求”和居高不下的国际物流成本成为困扰纺织外贸企业的最大难题。伴随着前一阶段国际石油价格达到新的高位,高物流成本的趋势今年仍在持续上演。
3、原料涨价压力较大
对纺织企业来说,现在棉花、粘胶等纤维原料价格都在上涨,而成本的上涨短期内很难传导到终端产品上。从市场上分析,21年籽棉收购的抢收已埋下了隐患,棉花的高价位是由中国棉花所引起的,下发配额的集中激发了外棉的销售,抑制了国内棉花的销售,高成本的纺织品阻挡了出口的步伐,随着外棉的减少,中国的抢购,刺激了外棉的上涨,把中国纺织的采购进一步推高,使得东南亚的纺织也出现倒挂,近期种植面积的公布,会抑制棉花的上涨。
4、消费水平下降
内需不旺,外销不畅,是造成订单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相较我国,东南亚国家普遍和新冠共存,不存在疫情防控工厂停产。加上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低于国内成本,我国的纺织品优势有所削弱。目前,大宗订单消费偏少,导致常规产品订单减少。另一方面,国外快销市场不稳定,国内对外不开放,订单进不来,海运费暴涨,港口堵塞堆积。
来源 | 吴晓波频道、大耀纺织、化纤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