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2012年4月26日,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文件中,官方首次使用了这个概念。2013年7月,工信部正式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但是,在提出这个概念之后的好几年时间里,只有专业研究者或者工信部的工作人员才了解它。一直到3年前,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开始评选专精特新“小巨人”,才逐渐为企业界所熟悉。而它的大火,则是在2021年下半年,特别是致力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北交所推出之后。
政府越发大力扶持和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旨在解决“卡脖子”、补链、补短板等问题。目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已经成为重要国策之一。
对于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的纺织行业而言,始终在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目前,行业已推出《“十四五”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方案》, 为行业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和引导纺织行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经历了各种“黑天鹅”与市场非正常起伏后,企业越发明白,缝隙中的生存未必不能滋润,一条一开始看上去很窄的路,用心深耕下去,“一米宽,一公里深”,就会慢慢发生质变,向窄而宽!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
聚焦战略强基固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这是‘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实这其中传递出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了。”顾平表示,“专精特新”这个热词虽然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激发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不难发现,“专精特新”的企业培育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
强链补链成必答题
顾名思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他们瞄准“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甚至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强大话语权。
顾平表示,我国制造业的总量已经12年位列全球首位,31个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都门类齐全,这在全世界是独有的,为中国的工业经济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产业核心零部件、材料、工艺的产业基础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和需求侧变化,数字化基础技术体系薄弱,自动控制与感知、核心软硬件、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基础科学存在短板、底层基础能力不足等等。这很容易让我国经济在关键时刻处于被动状态。
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我们需要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而连接“断点”、疏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最大限度解决“卡脖子”难题。
根据工信部关于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计划,“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专精特新企业、1万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各个省市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培育企业),再到工信部中小企业司认定的“小巨人”,最后到工信部和中工经联评选的“单项冠军”,它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式的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全国中小企业超4000万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工信部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单项冠军企业596家。
顾平指出,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命门”,特别是在国际形势正逢百年变局,疫情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在跨入高质量发展赛道的过程中,必须要找到有力抓手,将创新落到实处,落到产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补短板”、“锻长板”。
2
纺织业护航中小企业
从纺织行业来看,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配合工信部开展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工作,在全行业积极支持、引导和服务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为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纺联专门成立了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盟,并发布了《“十四五”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理念将成为广泛共识和行动先导。培育入库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力争纺织行业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30家,国内外主板、科创版上市企业数量30家。
“纺织行业中小微企业数量占绝大多数,吸纳就业占87%,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保持创造活力和发展韧性的重要力量。”据顾平介绍,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入库工作目前已完成了两批,共计171家入选。这些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是行业中小企业中的优秀者。
确实,纺织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一般都是长期坚持、专注核心业务,具备一定专业化生产或协作配套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也优于同行业一般水平,具有比较规范的生产管理体系。同时,他们注重特色生产和经营,具有特色化的产品、技术、工艺、配方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持续创新,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信息化等领域有较高的创新投入,并产生了较好的创新效果。
3
纺机需做好创新驱动
“其实,纺机行业中不少怀有‘独门绝技’的企业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后劲儿,沿着专精特新理念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比如,远信工业、鹰游纺机、牛牌纺机、光山白鲨、青岛环球、宜昌纺机、北京中丽、天门纺机、浙江朝隆等等多家纺机行业的优秀企业已经成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顾平介绍道。
顾平表示,《“十四五”纺织机械行业发展指导性意见》中提出的纺织机械共性技术等重点工程,所要发展的方向与国家当前积极推进的“专精特新”是相符合的,都是要引导各环节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避免“木桶效应”,打造产业链优势,强化纺织行业竞争力。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一直在推进的“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产品研发中心”也是在积极引导纺机企业采取聚焦战略,追求产品深度,从“一米宽”做到“一公里深”。同时,纺机协会坚持的科技、信息、市场三大平台建设,也将为引导业内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
此外,顾平特别提到,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成长潜力大的“小巨人”企业,将给“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劲动力,进而以此为基础,横向拓展国际市场,迈入“双循环”当中,擦亮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名片,获得国际一流客户认可,跻身世界品牌之列。
顾平强调,“专精特新”不仅仅是政策扶持,更应该是企业战略发展思路。希望行业企业能够加大智能化、自动化科研投入,打破常规,实现路径突破;要善用政府和行业建立的科研平台,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在市场中磨炼自己;要敢于试错,培养相关人才, 完善相关体系;专注主业,以工匠精神做设备、做企业。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