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染化交易市场!   请登录   预注册
 
 关于平台

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中国染料史
2023年04月18日 10:01 dyeschem.dazpin.com

1933年上海开始合成染料,最早的产品是硫化染料。1949年前主要生产品种为硫化黑,另有少量什色染料。50年代末增加活性、还原染料,60年代发展了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印染所需分散、阳离子染料、助剂和铜酞菁颜料。

一、还原染料系列:
还原蓝RSN最早于1959年4月在闵行化工厂(今上海染料化工厂)试制成功,并批量投产,当年产量3.46吨。由于主要原料2一氨基蒽醌靠进口,成本高,不久停产。1960年,中国染料三厂(今上海染料化工五厂)试制成功还原灰BG,1964年产量23.8吨。同期中国染料一厂(今上海染料化工三厂)在华元染料厂(今上海染料化工十厂)协作下,生产可溶性还原染料溶蒽素蓝IBC及还原红棕RRD等。1970年,染料化工十厂自行设计投产还原蓝RSN,当年产量57.8吨,1983年最高达到584吨,1990年产量为285吨。1972年该厂在国内首先生产还原黄GCN,当年产量11.6吨,至1990年共生产1542吨,全部取代进口,节约外汇4135万美元。1980年后相继生产还原直接黑DB和对坯布染色中的白星有优良遮盖性能的还原直接黑RB,以及还原深蓝BO、还原漂蓝BC、还原紫2R等多种还原染料,产量分别为20~300吨左右。上海染料行业1990年有3个厂生产还原染料,单色品种有15只(不包括拼色品种)年生产能力达1920吨,实际产量1401吨,色谱较齐全,品种较多,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还原蓝RSN以2—氨基蒽醌为主要原料,经减熔、精制、氧化得滤饼,再经砂磨、喷雾干燥及商品化后出厂,1984年采用二氧化硫脲代替保险粉洗涤精制滤饼,每年成本降低10万元左右。还原深蓝BO以苯绕蒽酮为主要原料,原工艺用萘作溶剂,经缩合精制得到染料,1979年采用二缩三乙二醇代替萘作溶剂,革除精制工序,产品质量及得量均有明显提高。还原黄棕G以1.5及1.8二氨基蒽醌为主要原料,经缩合、酰化两步工艺而成。1977年开发利用1—氨基蒽醌生产中的副产物为原料,合成还原黄棕G获得成功,变废为宝,至1990年共生产344吨,创利584.8万元。还原直接黑RB生产工艺更复杂。1980年先后革除有毒原料吡啶,和硝基苯以及脱氯缩合至金橙G过程中的两步干燥和粉碎工序,生产能力提高。还原直接黑DB以紫蒽酮为主要原料,经硝化而成,1980年采用废酸连续套用新工艺,每年可节约98%硫酸600-700吨,到1990年已节约硫酸近万吨。还原染料所需专用中间体基本由行业内部组织生产配套,其它化工原料立足市内供应。

生产所用的主要设备有一般搪玻璃锅,铁质或钢制反应锅,亦有不锈钢制设备和管道,并采用内衬瓷砖等防腐措施。1972年染料化工十厂率先在上海地区应用物料自上而下的气流式喷雾干燥技术及设备,克服染料粘壁的老大难问题,改善了劳动条件。

二、活性染料系列:
活性染料于1958年1月在上海润华染料厂(今上海染料化工八厂)试制成功,为国内最早。当年生产适用低温染色的二氯均三嗪型活性黄X-R,活性红X-B,活性橙X-GN及适用高温印花的一氯均三嗪型活性黄H-R、活性桃红H-B等7种,产量4.4吨,商标“工农”牌。1959年5月国内第一只金属络合染料活性青莲HB投入生产,同年在大连工学院协助下开发成功第一只国产乙烯砜型染料活性黑KN-B。1961年经中科院有机所和华东化工学院协助剖析结构后,试制出另1只乙烯砜中温型活性艳蓝KN-R,适用于染色和印花。1962年创制成功的活性红棕K-B3R属一氯均三嗪和乙烯砜基混合型活型染料(即今M型结构)。同年活性翠蓝KN-G在上海染料化工一厂试制并投产。至60年代后期,已逐步形成一套适用于棉印花和连续轧染的高固色率M型染料。70年代末,试制出适用于棉及棉混纺织物的一浴法染色的KE型染料,其中活性红KE-3B,KE-7B主要供应出口。80年代中期,研制适用于涤/棉织物一浴一步法在中性浴内染色的R型活性染料。80年代末,又开发了高固色率竭染用ME型活性染料,保持国内领先水平。1990年能生产11大类100余种产品,年生产能力3815吨,实际产量3113吨。

活性染料早期生产采用箱式烘房干燥,而活性黑KN-B溶解度大,1968年自行研制、制造了喷雾干燥器后,黑KN-B可原浆喷干,才能扩大生产。

三、分散染料系列:
分散染料于1956年在上海染料化工五厂进行研制,1959年试制成功6只品种。1960年8月,适用于聚酰胺纤维染色的扩散黄2G(Astrazon yellow 3G)率先投入生产,系国内最早的分散染料,当年产量8.34吨。1962年起,染化五厂、染化三厂试制成功低温型分散染料并在染化五厂投产,以分散蓝2BLN、分散红3B、分散黄RGFL为基本三元色,拼混出系列化色谱的低温型分散染料。1976年,具有更好升华牢度的13只高温型分散染料新品种研制成功。翌年,深蓝H一GL、黄棕H-2RL,红玉H—2GFL及大红H—BGL投产,使高温型分散染料基本配套,产量上升。1979年起开发中温型分散染料,并与上海市染料研究所协作,于1982年扩大开发了11只M型分散染料,形成批量生产,产量约20余吨。1980年,该厂着手研究具有良好拔染性的PC型分散染料。1982年,又与该研究所协作研制成一套高温竭染工艺用复合型快速分散染料M—SR三元色,后在上海染料化工厂参与下共同解决湿拼混后处理技术。

1986年12月,在染料研究所协作下研制成功适用于涤/棉、涤/粘混纺织物一步一浴法染色的T型染料,分散黄棕T—2RL,红玉T—GTFL,蓝T—3G和高温竭染工艺用快速分散染料——复合型分散染料红M—SR。1988年1月,高温快速分散染料新品种——深蓝RD-2RE(300%)投产。

过去,分散染料的主要工艺反应在木桶内进行,后全部改为钢制搪瓷釜或钢制衬胶釜。设备的改进,使反应温控状态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干燥由烘箱改为喷雾干燥。后进一步改为喷雾造粒干燥,消除了粉尘污染。

四、阳离子染料系列:
1960年1月国内第一只阳离子染料艳蓝RL在上海市染料涂料研究所试制成功,1961年在中国染料一厂(今上海染化三厂前身)进行工业化研究,于1963年投产,当年产量0.01吨。后与华东化工学院合作,加速了产品开发。1964年底完成普通型阳离子三元色配套,同年通过鉴定,主要品种有艳蓝RL、红2GL,嫩黄7GL。1966年起,厂、所分别开发,70年代中期,匀染性好的X型逐步问世,解决了普通型适宜中深色但易色花的问题,品种有金黄X—GL、黄X—6GL、蓝X—GRRL、翠蓝X-GB、艳红X—SGN、桃红X—FG,红X—GRL等。1980年M型阳离子染料在厂、所、院分别攻关成功,1981年染化七厂生产阳离子嫩黄7GL,1986年停产。1981年至1988年染化三厂用直接法合成液状X型和SD型分散阳离子染料,少量生产有XL型和SDL型的金黄、蓝、红、黑等品种。

1990年阳离子染料共有4大类35种,主要品种色谱配套。年生产能力1305吨,实际生产1505吨。1980年4月建设牌获著名商标称号,产品国内领先。

1973年桃红X-FG和艳红X—5GN生产革去乙醇溶剂,加入缩合剂捏和,每批节约乙醇140公斤,反应时间仅为原来的百分之一,得量提高2~5%,成本下降12%,被誉为“一锅炒”工艺。1979年黄X—8GL生产将水溶剂改为甲醇,以后调整甲醇套用量,得量提高25%。1988年2—氨基苯骈噻唑采用硫酸法工艺,每年可节约原料9~12万元。

初期生产使用搪瓷或铁质反应锅,以后逐步使用搪玻璃反应锅。70年代末改手动板框压滤为机械和液压传动,80年代末改用聚丙烯材质的板框,1990采用厢式膜压滤机,解决长期漏料问题。

五、硫化还原蓝RNX:
硫化还原蓝RNX于1955年在华元染料厂(今上海染化十厂)试制投产,为全国独家生产,次年产量31.4吨,采用咔唑与对亚硝基酚缩合,铁粉还原,经过滤干燥后,用丁醇多硫化钠硫化的工艺路线。1957年,改革工艺路线,在加硫化钠脱硫后,不需过滤,直接用空气氧化,使过量的硫化钠转化为硫代硫酸钠,然后再过滤,革去盐水洗涤滤饼及盐酸处理染料滤饼等工序。既缩短了工时,提高产量,且质量稳定。原料成本降低,得量提高。酸性废水排放量减少。最高年产量达125.4吨,1961年起,每年有数量不等的产品出口,内销产品由市化轻公司收购包销,1975年停产。

六、直接耐晒蓝B2RL:
直接耐晒蓝B2RL是上海染料化工九厂于1955年试制的高级耐晒染料新品种。1956年11月投入中型试生产。1957年扩大生产,产量21.95吨,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生产设备木桶。1958年,实现了5项重大技术革新项目,取得了明显的增产节约经济效益。1964年更新扩大反应木桶体积到8立方米,以后革去第二次偶合压滤工序,1977年12月增加投料量20%,使月产水平超过28吨,比投产初期提高2.5倍。1978年创最高年产水平240.7吨,其中出口量77.8吨。1985年新增年产600吨偶氮染料车间3条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其中1条生产线开工生产直接耐晒蓝B2RL,月生产能力17.6吨。1956~1989年,直接耐晒蓝B2RL生产总量达到2607吨,其中:出口395吨,创汇241.2万美元。

直接耐晒蓝B2RL采用氨基C酸、甲萘胺、1.7克利夫酸、J酸为主要原料,通过三重氮三偶合工艺制成。

七、直接红玉D-BLL:
直接红玉D—BLL是上海染料化工九厂为解决老产品直接红玉D—BL生产中压滤关改进结构的新产品。1987~1988年中型产量各0.1吨,1989年投入生产,当年产量2.5吨。新产品直接红玉D—BLL属国内首创,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直接红玉D—BLL采用J酸、三聚氯氰、邻氨基—4—磺酸苯酚、苯胺为主要原料,经缩合,重氮盐偶合,再缩合、铜络合而成。与老产品直接红玉D—BL相比:染料收率提高7%;生产工时缩短20%;染料过滤速度提高2倍。直接红玉D—BLL质量标准执行企业《沪Q/HG15—618—90》。

1990年每吨成品主要原料消耗量:J酸329.5公斤,三聚氯氰117.4公斤,邻氨基—4—磺酸苯酚194.4公斤。

八、弱酸艳红B:
弱酸艳红B于1973年由上海染化十二厂试制,1981年投产,并在生产中解决过滤困难等重大技术问题,当年产量32.1吨。质量达到瑞士汽巴嘉基公司同类产品水平。

九、色酚AS:
1956年,上海市染料工业公司试验室提供萘酚AS合成研究报告。1957年在上海染料化工九厂小样试制。1958年6月年产规模200吨车间竣工投产,当年产量73.9吨。1959年扩建年产400吨,1960年色酚总产量达到303.8吨,为发展色酚多品种生产填补国内空白,节约外汇和出口创汇打好基础。1958年投产后,对原料配比及工艺操作条件进行了多次的改革。1980年被化工部评为国家优质产品,1984年又被评为市优质产品,获1984年国家质量银奖。

产品采用三氯化磷为酚化剂,一氯化苯为溶剂,2:3酸与苯胺进行酰化反应工艺。产品质量执行国标GB1652—79。每吨成品实际主要原料消耗量:2:3酸794.2公斤,苯胺406.9公斤。

十、荧光增白剂VBL:
荧光增白剂VBL原名荧光增光剂BSL于1958年在上海助剂厂试制,1960年投产。1966年制定质量标准。初产时用丙酮溶解三聚氯氰缩合后的产品用盐析方法处理。1962年改用以水代丙酮,1965年为减轻劳动强度,改盐析为酸析。1987年,新建年产荧光增白剂1000吨车间,全部采用不锈钢制设备,1989年改蒸汽箱式干燥为喷雾干燥。主要原料三聚氯氰、DSD酸、乙醇胺等。

来源:染整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