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染化交易市场!   请登录   预注册
 
 关于平台

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转型升级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线化和金融化”是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道路,同时“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产业链实现“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染化交易市场,作为服务于染化产业链的“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集信息展示平台、企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媒体发布平台于一体。真正帮助传统染化企业实现新的腾飞。

中国染料史(1949-1957)(一)
2023年11月02日 09:35 dyeschem.dazpin.com

染料工业是精细化工中历史比较悠久的行业,它不仅服务于纺织工业,而且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和领域都有关联,如油漆、油墨、橡胶、塑料、纸张、皮革、感光材料、文化用品、食品和化妆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领域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纺织及配套的染料工业进行了大力扶植。在染料生产的重点地区如:大连、青岛、上海、京津等地进行了恢复、重建、发展工作。
随着私营工商业改造的潮流,政府主导各地染料工业顺利完成了公私合营。政府控制染料进口,但进口中间体,促进了国内染料的生产和行业发展。同时,染料重点地区积极组建管理和科研机构,大量培养专门人才,为我国染料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技术力量。
从1949到1957年,染料行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957年与1949年相比,染料产量增加了4倍,品种增加71种,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需要,而且从1957年开始出口,改变了旧中国染料进口依赖的局面。
一、染料企业迅速恢复生产: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延续新中国成立前的染料产业,全国染料总产量5000余吨,总品种18个。硫化染料中只能生产硫化蓝、硫化黑等几个品种,硫化染料产量约为2500吨。当时纺织印染所需染料主要依靠进口。1951年,国家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酸、碱、染料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染料工业的未来发展,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全国各地、各方共同努力促进染料行业恢复生产,使战争年代处于停产、半停产的染料企业普遍得以在短期内恢复生产和经营。

 

1、大连染料

大连染料厂是最早恢复生产的染料企业,1949年4月恢复了硫化黑的小型生产,1952年扩大了硫化黑的产量,达到2466吨。1952年增加了染料中间体二硝基氯化苯的生产。相比日伪时期产量最高年份1938年的产量提高2.7倍。职工人数增到727人。

2、青岛染料

青岛维新化学厂1949年由政府接管后当年试产出硫化蓝,除煮青、硫化蓝、硫化氢、甲基紫、大红色基G外,还陆续投产了直接蓝、旗红色基、枣红色基。1952年总产量达到2848吨,为1949年的近13倍。1953年,由国家重工业部接管,定名青岛染料厂(现为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1956年,洪泰化学厂、意民染料厂、大安染料厂、宏新化学厂、久裕骨胶厂并入,到1957年,各种染料总产量达到4143吨,染料品种增加到15个。青岛染料厂成为我国染料工业重点企业之一。

3、上海染料

上海是京、津、沪地区中染料工业恢复较快的地区,为加快地区染料工业的发展,1951年成立上海市染料同业公会。该公会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行业组织之一,上海私营染料企业比较集中,据上海市染料同业公会统计,经过国家扶持,到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地区增加了染料厂十家左右,生产品种有硫化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冰染染料、中间体、有机颜料7大类30多个品种,产量合计7490吨。

1951—1954年,上海市染料同业公会在政府领导下,开始对私营染料企业进行联合、公私合营等形式探索,1955年11月完成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国营上海染料工业公司成立,统一对所属的13个公私合营厂进行“合理裁并,专业分工”。1953—1957年上海染料工业得到不断发展,1956年产值达9339.8万元,1957年品种增加到159个,产量达到16985吨,产值16008万元。上海染料工业初步形成1个国营厂和13个公私合营厂的有机整体,拥有职工2191人,其中技术人员212人,全行业资产净值13825万元。

4、天津染料

1949年天津的染料企业主要有被接管后命名为天津卫津化工厂和天津染料厂的两家国营染料厂及国营天津利津化工厂,加上一些私营染料厂,天津染料开始了恢复和新的起步阶段。

1951年,天津各染料厂开始向多品种发展,生产了多种直接染料、冰染染料、酸性染料、油溶颜料及部分中间体。

到1953年,天津共有20多个规模较小的私营染料厂,1954年及1955年天津重工业局将其合并调整为八个公私合营染化厂,实行专业化分工。1956年成立天津市染料化学工业公司,主要下属企业有:天津染化二厂和天津染化三厂、天津化工四厂、天津染化五厂、天津染化六厂等。这一时期,从业人员约1800多人,技术人员有110多人,天津染料工业初具规模。

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公私合营后,以上城市的染料工业基本上组成了我国主要的染料生产基地。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

二、重点项目——吉林染料厂建成投产:
吉林染料厂是“共和国化工长子”——吉林石化最早建成投产的重点化工企业,国家“一五”计划期间与苏联签订了156项重点工程,其中之一的吉林染料厂建设于1954年开工。在全国各方面的支援和工程技术人员艰苦努力下,1957年10月建成了一座大型现代化染料厂,先后建成22个包括配套原料及中间体的还原染料、分散染料、冰染染料、印染助剂的生产车间,成为我国最大的染料化工企业之一。一度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染料化工生产企业,年产染料中间体3.5万吨,染料1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三、编制实施全国染料发展规划:
1954年,化学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提出了要适当发展酸、碱和染料工业。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重工业部、地方工业部、商业部、纺织部、对外贸易部等成立了全国规划小组,对染料、有机颜料、印染助剂等用户所使用的品种、数量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染料进出口情况和国外染料发展趋势方面的资料,编制了全国染料发展规划,提出了生产品种、数量、工艺路线、科研课题、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为全国染料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1956年起,作为化学工业主管部门的化工部,主要有计划司、生产司、科技司、供销局等4个职能部门负责染料工业的科研、协调生产和投资工作。计划司、生产司制订年度染料及中间体生产计划,每年召开订货会议,会同供销局对当年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进行划拨,计划司还负责制订染料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投资计划并上报上级批准后实施,生产司主要负责当年生产任务的实施与考核,科技司主要负责染料行业科技项目的计划、报批及实施。这种运行模式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初。

节选自《新中国染料工业发展纪实》

来源:染整百科